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醫師 張育彰
歷經懷孕生產的辛苦過程,除了體會身為人母的喜悅;產後的身體不適、生活習慣、家庭關係、角色的改變、哺育嬰兒的壓力等等,也會讓媽媽們開始緊張、焦慮、甚至憂鬱起來。「產後憂鬱」的現象遠比懷孕可能併發的病症來得常見,對於產後媽媽的身心健康與功能影響,有時不是好好坐月子調養就可以恢復,所以如何早期發現並且正確診斷,接受必需的治療,才能對產後婦女與整個家庭提供周全的照顧。
「產後憂鬱」的可能發生原因包括生理、社會、心理各方面的變化: (1)產後體內多種荷爾蒙的變化。 (2)生產過程的精神壓力害怕驚慌。 (3)照顧嬰兒的壓力及睡眠不足。 (4)擔心身材走樣不再具有吸引力。 (5)角色轉換從被照顧者變成照顧者。
「產後憂鬱」也可從心理學的角度正向解釋:母親在產後變得敏感,是為了更接收感受到嬰兒的需求,而出現憂鬱的「退化狀態」使母親與新生兒的認同增加,理解嬰兒的期望,從而發揮照顧的功能。
診斷上「產後憂鬱」總共分為「產後情緒低潮」、「產後憂鬱症」、「產後精神病」,三種疾患臨床的表現與治療並不相同,簡要說明如下:
1、產後情緒低潮(postpartum blue): 發生率約50%-80%,產後三天出現,七至十天逐漸緩解,最多不超過二週。 症狀包括情緒低落、焦慮、易怒、哭泣、頭痛、失眠、作惡夢等等,對嬰兒則會表現喜怒不定的矛盾反應,認為自己沒有哺育照顧能力。好發於患有嚴重經前症候群、意外懷孕、曾想墮胎、以及懷孕晚期情緒不穩的產婦。
治療不需要藥物,心理支持與情緒抒發、心身科的諮商,預後大部分都良好。
2、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發生率約10%─20%,產後二週逐漸出現,病程可能延續六至九個月。 症狀和重度憂鬱症相似,包括情緒低落、疲憊、睡眠問題、食慾問題、專注記憶差、罪惡感等等,對嬰兒照顧則可能過度耽心、怕傷害嬰兒、怕照顧疏失、甚至自責出現自殺或帶嬰兒一起尋死的念頭與行為。下次產後復發比率約20%-30%
治療需抗憂鬱、抗焦慮藥物與心理治療,藥物療程也需六到九個月,如果病人有傷害自己或嬰兒的可能性,則需嚴密監護甚至住院治療。憂鬱症可能再復發。
3、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發生率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產後數週出現,或可遲至產後一年才發作,病程持續幾個月,產後精神病可分早發、晚發兩種類型。
早發型產後三週內發作,好發於頭胎、年輕產婦,有類似情感性精神病的症狀,預後較好。晚發型產後三週後發作,好發於經產婦、年長、未婚、社經地位較低,有類似精神分裂症狀,預後較差。
症狀包括情緒激動、起伏不穩、哭泣、失眠、神智不清、對外界沒反應、罪惡感、嬰兒死亡、被掉包等妄想與幻覺,國外研究統計患者有5%的自殺率及4%的殺嬰率,有些嬰兒意外死亡事件,實際是產後精神病媽媽將嬰兒悶死、燙死、摔死的,因此務必要積極治療。
雖然「產後憂鬱」發生率與復發率值得重視,但必須強調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只要及早診斷治療,專業的婦產科與心身科醫師協同守護著,有產後憂鬱的媽媽們都能獲得相當的改善,恢復健康後才能妥善撫養小孩,如此也維繫著所有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