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普羅高菲夫於1891年出生在俄國烏克蘭一個偏遠的小鎮,從小接受母親的啟蒙,有著音樂天份的他,從五歲便開始作曲,九歲就寫了第一齣歌劇〔巨人〕,十三歲時在葛拉祖諾夫的推薦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就學,師事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以及李亞道夫。
由於個性孤僻又不安於室,處事不肯妥協,普羅高菲夫在音樂上雖然才華洋溢,卻是個難以馴服的學生,曾經得罪不少的老師,甚至批評老師的教學方式,以至於他在音樂界的聲名不易建立。
1911年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完成,他處身在一個浪漫樂派為取向的音樂集團中,但卻以反浪漫派的音樂家身份自居,以致於此作一完成,「反動分子」的大帽子就不折不扣地戴在他的頭上。
1915年前往羅馬演出,因為早期的作品味道十分濃烈,而且自視甚高,一點也不願作通俗化的修改,所以作品雖佳票房卻差,無法得到一致的肯定。
1917年創作出他最受喜愛的作品之一:第一號交響曲「古典交響曲」,隔年親自指揮在列寧格勒首演,當時俄國發生革命,浦羅柯菲夫經由西伯利亞,前往美國尋求發展,然而,大多數的美國聽眾,還無法接受他的音樂以及他的演奏方式,在無情的樂評評判下,黯然離開美國,轉往法國巴黎。
1921年在巴黎演出他的芭蕾舞劇,漸漸他的音樂受到喜愛,之後在美國又推出他的新歌劇,以及他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獲得高度的肯定。
1915年前往羅馬演出,因為他早期的作品味道十分濃烈,而且自視甚高,一點也不願稍作通俗化的修改,所以作品雖佳但是票房卻甚差,無法得到一致的肯定。
1917年創作出他最受喜愛的作品之一第一號交響曲「古典交響曲」,格年親自指揮在列寧格勒首演,當時俄國發生革命,浦羅柯菲夫經由西伯利亞,前往美國尋求發展,然而,大多數的美國聽眾,還無法接受他的音樂以及他的演奏方式,在無情的樂評評判下,黯然離開美國,轉往法國巴黎。
1951年俄國頒給他「史達林大獎」,大肆褒揚他的作品,而後兩年,普羅高菲夫在1953年3月7日去世。
普羅高菲夫所發表的音樂作品,常遭受嚴厲的抨擊,但這卻無損他的藝術價值。他的音樂如同他的一生,令人難以索解,更帶著一點嘲諷戲謔和許多的誇張的不可思議。揉混著複雜的草根式純真、鋼鐵般的直接、以及不會應用柔和的抒情味。在眾聲喧嘩的二十世紀初樂壇中,普羅高菲夫以獨特、不苟合流俗的作風,與史特拉汶斯基一樣狂妄不羈的個性,開創了自己所屬的音樂風格,也為西方音樂闢出了一條冷洌的現代音樂之路。
交響曲
第一號「古典交響曲」: 俄國革命之前所寫,為古典擬作,但不單是模仿與習作,從其和弦法與突然的轉調,均是普羅高菲夫個人形式的表現。
「第二號」、「第三號」以及「第四號」:回到蘇俄之前所寫,不成功,也不常被演奏。
「第五號」交響曲: 此曲是普羅高菲夫一生最偉大的傑作,展現了一個真正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全貌。並不是「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品,而是走向抒情的、敘事的交響曲方向之現代音樂中之佼佼者。「第五號」交響曲有他年輕時獨創性與生氣感,其抒情性更因為與俄國國民性格之接觸而更富生氣,明顯地表現出他的作品有相當強度的民族性。
「第六號」:因此曲被與蕭斯塔高維契同時列入政治批鬥的對象,認為「曲風追隨西歐,有形式主義傾向」。使普羅高菲夫向著「易懂」的音樂「前進」。
「第七號」交響曲: 自稱為「青春交響曲」。本曲的主題是感傷的,處處有一種哀怨的甜美,形式與手法十分的簡單,將「社會主義的寫實」做機械化的解釋。
管弦樂
初期作品 :「塞辛組曲」、「三隻橘子之戀」、「小丑」等顯然受到史克里亞賓及德布西影響,全體呈現俄羅斯現代主義思潮的傾向。為一種奇特而矯情的現代主義,乃至新鮮的喜悅以及充滿創意的自發性。
「美國時期」及「巴黎時期」:發表具有新古典主義傾向的作品,但創作數量極少。
後期作品:「基傑中尉」﹙此曲明朗、平易,具有俄羅斯風味﹚,是模仿「社會主義寫實」的蘇聯音樂典型之一。而「羅密歐與茱麗葉」,從實驗主義走向自然主義、由現代主義再恢復為浪漫主義,使得這個作品始終有一種含蓄(但時而明朗)的悲劇性。在普羅高菲夫逐漸走向傳統手法-標題音樂時,「彼得與狼」一曲將他在音樂史上立下音樂教育的典範人物。
晚年的作品:「灰姑娘」、「石花」等都略帶安逸的平實與甜美,同時具有流暢的抒情性與容易親近的曲趣。
協奏曲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使普羅高菲夫年輕高傲的心嚐到不少的打擊,有著毀譽參半的初演。但仍沒有動搖他對鋼琴作品寫作的信心(法國作曲家蒲朗克在聽完本曲後就對同僚預測有一個大師將要在樂壇嶄露頭角)。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仍然是將鋼琴當成敲擊樂器,銅管樂器不協和和弦殘酷在聽眾的耳邊響起。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似乎是對於浪漫派傳統的一種刻意挑戰,採取以對位法為主軸的複雜結構,與1920年興起的新古典主義傾向是一致的。不只在技法上很新穎,而且還充滿俄國民族性。
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是「巴黎期」的過渡作品,結構與技法缺少了充實感,但清澄的色彩倒是令人回味。
第五號鋼琴協奏曲:打破古典派以來協奏曲的概念,刻意將曲式導向「管弦樂伴奏的鋼琴音樂」。可惜,自己也未能達成期望,到今日本曲的評價仍然不高。
第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有著均衡的樂風。
第二首小提琴協奏曲:把雄糾糾且有點銳利化的現代感去除,加強了溫暖的抒情,有一種安定感。
大提琴協奏曲:為一首超級展技曲,但因「旋律的拘束性」難成劃時代之作。
室內樂
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仿效巴洛克教會奏鳴曲而構成,在勻整壯大的造形美中,配合超技的鋼琴伴奏,此曲使他獲得史達林獎。
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原為長笛所譜,是其晚年的傑作,完全富於機智的快速旋律與勻整的結構所組成。
大提琴奏鳴曲:由抒情和優雅的詼諧所組成。大提琴溫暖的歌唱,寬廣的音域裡有著豐富的色彩及高超的技巧。
鋼琴作品
鋼琴是普羅高菲夫的絕活,所以在創作上決不會有所鬆手,坐在鋼琴前面的他冷酷的如魔鬼一般,敲打出「刺耳的不和諧音」和激越的節拍。揚棄浪漫派的傳統,並堅認鋼琴為打擊樂器,更認為演奏者應如打擊樂手的性格對待鋼琴。
鋼琴奏鳴曲作品:如同他特有的鋼琴技巧一般,以艱深的作品為多。有重量感的和弦,加上八度音程的技巧化,以及相對的甜美旋律,使躍動的節奏,幻想化的情緒都能能融合為一。
輕快的旋律&&&
讓空氣中充滿朝氣連呼吸都感受到心的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