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閉上眼睛想一想:當你遭到別人的批評和責備時,心裡的第一個反應會是什麼?
曾經有專家研究,當一個人遭受批評時,心跳會加速,然後防衛本能就會浮現。為了維護自尊,他可能會採取攻擊的手段,轉移焦點。所以批評和責備,只是造成更多的衝突。
有一次,我在義大利旅行時,在一家餐廳和朋友吃飯聊天。可能是聊得太盡興了,我不知不覺用腳尖點踏地板。隔壁桌有一名義大利人,面帶笑容,而且很客氣地對我說:「你的腳能否不要這樣?」
我趕緊向他敬個酒,化解了狀況。但是我猜想,如果他態度不好,用指責的語氣,我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不服氣:「我踏我的腳,關你什麼事?哪一條規定人不准踏腳?」要不然就是耍賴:「想管我啊?你去找經理來呀!」要不然就把焦點轉移到對方:「看不順眼的話,你也可以踏啊!」
難怪卡內基曾經說:「當一個人受到批評、責備時,是一個危險時刻。」當你批評別人、指責別人時,就是在冒一種風險,非常可能傷害對方的自尊。即使你的批評和指責是出於善意,但對方因為自尊受到傷害,就算知道自己錯了,也要為自己辯護,死不認錯,甚至故意跟你唱反調。所以批評和責備,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同事討厭你,朋友疏離你,親人迴避你。
我們常聽說,有些大企業的老闆以罵人出名,這些公司的員工離職率通常滿高的,有的甚至高達三成。仔細想想,老闆把員工罵跑了,那麼公司在員工身上投資的時間、訓練和金錢,都跟著付諸流水,更不要說要凝聚員工的向心力了。 所以一個人要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就需要別人由衷的合作,而前提就是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傷害親密關係的利刃
現代的離婚率高,很多年輕夫妻結了婚以後,才發現相愛容易相處難,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批評和責備對方。有時一言不合,甚至大打出手。
小時候,我常到新生南路上的教堂做禮拜。每次上主日課時,神父都會講一些道理。當時有一位加拿大籍的白神父,雖然是個外國人,但是因為在大陸傳教多年,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還帶了點山東口音。
有一次在上主日課時,他就對教友提起,對家庭關係最具殺傷力的事情,就是批評。很多作丈夫、太太的,每天嘮嘮叨叨,一直講對方的缺點、壞話。「不少婚姻就是這樣破滅的,」白神父強調。
那時候,我們覺得白神父講得沒有什麼道理。一方面,四十多年前,台灣的離婚率不高,而且哪家的先生和太太不是嘮嘮叨叨的?但如今回想起來,白神父的話其實很有道理。
前美國總統雷根說過,他的太太南茜當天過得快不快樂,他一回家就知道了。是他有特殊的透視眼,可以看穿人的心思嗎?當然不是。
雷根透露,他和南茜有一個協議:如果當天過得很不愉快,心裡有很多抱怨、罵人、批評的話,就把浴缸放滿水,加很多沐浴用的泡泡,在裡頭邊洗邊發洩。等他回家後,發現太太身上散發出洗過澡的香味,就知道她今天曾經有過滿腹牢騷,但如今都已經紓解完畢。不愉快的情緒,就不會帶進兩人的親密關係裡。
可見得,即使親如家人,不論是夫妻、親子,批評和責備都像一把利刃,會嚴重傷害原本的親密關係。
卡內基主張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還有一項目的,就是訓練我們的耐心和包容力。
我們總是可以輕易地看見別人的失敗、錯誤和缺點,而且忍不住提出批評和建言。但是,我們可以想一想,當我們遭遇失敗、犯錯和面對自己的缺點時,期盼的並不是別人的批評、指正,而是耐心和包容。
所以,當我們對別人發揮耐心和包容力時,其實是在進行一種影響力的投資。 想像一下園丁的作法。當他栽種的植物成長不如預期,他並不會去責備這些植物,而是提供它們更好的成長條件。
孕育人際關係,也是相同的道理。
親愛的讀者,當我們都知道了「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有多重要,你可能立刻產生一個問題:該怎麼做,才能做到這三不?有沒有實際的方法,可以控制我們想要批評、責備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