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分類:評論賞析 -> 報章雜誌   頁面刷新 | 本篇瀏覽:( 1067 )   分享
      ღ゚ 戀戀 ゚ღ 寫於 2006-05-11 編輯  
[轉貼]溫和的自閉症 ( 文/傅佩榮)

溫和的自閉症                                 文/傅佩榮

最近讀到一篇很短的報導(聯合報2003年5月4日14版),指出英國劍橋大學教援柯恩‧巴倫在研究後發現:牛頓與愛因斯坦這兩位大科學家,都患了溫和的自閉症。這種自閉症的學名是亞斯柏格症候群,症候是:對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過於專注」,而在與人溝通及社交活動方面則「頗有困難」。換言之,當你看到一個人專心做他自己感興趣的事,以致很少或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那麼他就可能是一位溫和自閉症的患者。

由此觀之,我們周圍就有不少這樣的患者,我自己在別人眼中,大概也有疑似患者的徵象。

仔細想想,哲學家之中,有類似嫌疑的可謂比比皆是。以西方為例,蘇格拉底雖然健談,

但是經常走在路上忽然停下腳步,望著天空發呆,別人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

也就讓他一個人去自閉了。史賓諾莎被逐出猶太教之後,自己一人獨居,以磨鏡片維生,

後來著作受到重視,接到海德堡大學的講座之聘時,想一想還是自閉比較自在,就婉拒了。

以中國為例,老子在《道德經》的五千言中,沒有寫過一個與「你」相關的字,

亦即沒有你與我的對話交談,而全部都是一個人在獨白,亦即自言自語。同樣屬於道家的莊子,

在其書三十三篇作品中,只有一個朋友是有名有姓的,叫做惠施,而惠施與莊子之間的對話,

每一次都像是在機智問答或辯論比賽,很少流露出友誼的溫暖。莊子臨終時,

難得有幾個弟子想要安葬他,他還有不同意見,說是不如把他的屍首拋在野外算了。

哲學家的思想自成格局,表現在外則是特立獨行,但是由一般人看來,顯然是過度專注與不善溝通,

亦即都是溫和自閉症的疑似患者。如果這是無法避免的事實,我也不想做無謂的掙扎,立即承認自己的病症。

然而,心理學家的診斷一定正確嗎?在這種專家眼中,每一個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問題。

美國人看心理醫生是由健保給付的,因此幾乎人人都有心理醫生。這種熱門行業為了保證生意興隆,

當然首先要把人人都描述為疑似患者。譬如,你與一位心理醫生約在下午三點看診,

如果你三點準時敲門進去,他會說你是「強迫型人格」,就是被三點鐘制約,毫無自主的餘地。

如果你提前在兩點半到達,他會說你是「焦慮型人格」,亦即對約定的事過度緊張,以致坐立不安。

如果你拖到三點半才來,他會說你是「抗拒型人格」,在心不甘情不願的狀況下,不得不來看醫生。

於是,每一個人都有或輕或重的精神官能症。

美國政府有個規定:凡是領有執照的心理醫師,每半年必須互相分析一次,

目的就是要預防這些醫師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也罹患了精神官能症。但是,即使互相分析

,也有可能是「瞎子帶領瞎子」,最後一起陷於困境。

所謂「正常」,是指多數人的行為模式而言。這種行為模式又與時尚風潮有關,

因此本身並無客觀標準。

以今日而言,廣告上說你應該瘦身減肥,應該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甚至應該想什麼、做什麼,

大家於是得到印象及暗示,就此認為那樣才算正常。事實上,這一切的背後只是單純的商業動機。

這麼容易就接受洗腦,跟著流行的趨勢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在我看來反而是不太正常。

人生之路應該是由上下雙迴向與內外雙迴向所構成。本文所談的側重於內外雙迴向。

我們從小上學唸書受教育,是接受訓練走向外在,其目標是符合社會對一個人的要求,

使他可以在群體中立足,但是,一旦融入了社會,他立即發現反向的要求,就是要走向內在,

活出自己的個性。許多人建議我們保持內外平衡,但是外在世界一直在變化之中,

我們所能確實掌握的只有內在。這時如果有些溫和自閉症的症狀不是很合理嗎?

人類文明的成就,不是要歸功於少數溫和自閉症的患者嗎?

【本文摘錄自《生命教育電子報2006/02

新增留言  
留言者:
留言內容:
留言表情: 驚 臉紅紅 昏 狂暴 哭哭 崩潰 讚美主 水汪汪 倒地 失魂 擦汗 水草舞 阿彌陀猴 不要啊 翻桌 咦 打瞌睡 笑裡藏刀 嘲笑 害羞扭扭 萬年奸臣 畫圈圈 bingo 掰掰 苦惱的煙狂 三八萌 幸福御守 好夢 淒涼 印堂黑黑 跪拜禮 頭暈目眩 愛的轟炸 搞自閉 打小人
狀態: 私密留言 (只有版主和留言者可以看到)